緊盯特色 融合發展再升級

2023-09-07 16:51:06

紅古區米家臺村,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目標,近年來,不斷深化產權制度改革,采取“能人投資+村集體資金入股+村集體土地入股”的模式,由返鄉人才和黨員能人投資成立合作社,種植水果玉米、蔬菜、麒麟瓜,有效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和美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途徑和城鎮發展的必經階段,是提升城市品位、樹立地區形象的重要舉措。今年,我市各縣區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條各富特色的新路子,通過創新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多渠道增加村級集體經濟和可支配收入,逐步建立起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總量增長、質量提高、實力增強和村級組織服務功能的提升。

借力區域優勢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資料圖】

城關區伏龍坪的頭營村,一家家特色農家樂,吸引市民周末游。回村創業經營農家樂的年輕人張翔信心滿滿地說:“我想我們這里肯定還會有更大的發展,現在讓我去外面發展我都不去了。”城關區為創業者提供“大舞臺”:促和美鄉村建設提檔升級,該區深入調研、認真分析村莊區位地段、所屬類型、資源稟賦、發展現狀、短板優勢后,科學合理確定發展方向,務實漸進推進創建工作。

城關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該區在推進和美鄉村建設中,首先注重全覆蓋打造,突出集聚提升。以發展精品特色旅游、農業特色小鎮、家庭農場、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重點,打造集民俗、休閑、娛樂、購物、餐飲、度假于一體的城市人的新生活圈,形成南北呼應、各具特色的和美鄉村組團。注重與周邊鄉村一體化發展,在原有基礎上有序改造提升,促進村民集中居住和連片建設,走綜合型、工貿型、旅游型、農貿型、交通樞紐型的發展路子,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據介紹,以“村莊美、產業興、治理好、鄉風和、百姓富、集體強”為目標,城關區推進全域環境整治、村莊綠化亮化、產業融合發展、公共服務提檔升級,村域主導產業聯農帶農機制健全,村集體經濟收入在全區處于領先水平。今年,該區發揮區位優勢,推進城鄉產業融合、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尤其注意保留鄉村風貌,保護村莊傳統格局、風貌、自然和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形成特色資源保護與村莊發展的良性互促。

七里河區今年將創建6個區級“和美鄉村”,分別為西果園鎮周家山村、王家坪村、柴家河村、西果園村、堡子村、袁家灣村。對照和美鄉村創建標準,該區各鄉鎮在立足區域資源稟賦、明確鄉村功能定位的基礎上,組織開展創建行動,成熟一個、認定一個、授牌一個,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和美鄉村,成為引領區域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典范。其中,該區的沈家嶺、湖灘兩個村,是2023年七里河區計劃創建的市級“和美鄉村”典范,今年成為鄉村旅游的“熱門”,火爆了一夏。

湖灘村位于七里河區南部山區,距城區約18公里,是古絲綢之路蘭州南古道交通要道重要補給站點。近年來,湖灘村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優美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緊抓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新機遇,立足本村特色,結合農民群眾實際需要,突出湖灘山水、文化、風貌、生態四張牌,牢牢把握湖灘村古絲綢之路蘭州南古道地域文化品牌,對照全鎮“一軸兩線”鄉村旅游發展規劃,以地域文化為靈魂、以產業發展為根本、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大力建設和美鄉村示范村,建設成效顯著,村容村貌發生了極大變化。

七里河區全面打造紅色沈家嶺,緊緊依托沈家嶺戰斗遺址的紅色資源,把隱匿在黃土中的革命歷史信息通過紀念性景觀呈現出來,以原第一、二、三道戰壕構成的環形工事區域向南延形成紀念空間,按照當時戰斗方向及游覽動線關系自南向北形成“一廊、六區、兩中心”的格局,以紅色文化長廊串起紅色教育體驗區、紅色文化傳承區、鄉村健身步道區、鄉村民宿休閑區、千畝花開觀賞區、中央廚房服務區6個區塊功能,以及紅色教育接待中心和電子觀影中心配套服務。沈家嶺現有紅色資源:沈家嶺紅色文化廣場、文化長廊、犄鑰亭、戰地沙盤、微縮型戰壕、七彩漫灣窯洞、王學禮等烈士犧牲紀念地、小白楊營區、紅歌匯、紅色食堂等。

拓展“美麗鄉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皋蘭縣學習借鑒浙江省“千萬工程”成熟做法,圍繞創建“梨韻什川”城鄉融合新典范,推動形成一批休閑旅游型、民俗文化型等各具特色的和美鄉村,什川鎮上車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上車村依托古梨園資源優勢,堅持以和美鄉村建設規劃為依托,鞏固提升新農村建設經驗,科學規劃村莊布局、狠抓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升等工作,積極發揮旅游服務、商業服務綜合性服務職能。如今,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日趨完善,村莊環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成為蘭州近郊休閑旅游好去處。

今年60歲的尚小菊是上車村的村民,記者見到她的時候她正在向來上車村休閑游的游客售賣新鮮的白粉桃。“以前桃子成熟了,我只能和老伴兒拉著桃子去蘭州市區賣,路上一來一回,磕壞了不少桃子,成本高也掙不上多少錢,現在好了,我們村子的旅游做起來了,從四月梨花開的時候一直到現在,來我們這里旅游的人可多了,我的桃子和梨從樹上摘下來就能賣出去,收入也多了不少。”尚小菊笑著說。

當地村民魏孔鴻,乘著鄉村旅游的東風,在上車村開起了一個占地5畝多的農家樂,不光增加了收入,還帶動了村民的就業,發展了村集體經濟。什川鎮副鎮長陶世偉介紹說,近年來,皋蘭縣立足農業優先型,依托什川梨園資源稟賦和“一鎮一園”產業基礎,與歷史文化、區位優勢等相結合,大力發展集產業培育、鄉村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的都市型現代化農業。眼下,僅上車村桃園街,就有38家農戶開辦了農家樂,發展“庭院經濟”,附近村民也在自家門口出售從地里摘來的各種野菜、自家晾曬的果皮、果干等,真真切切讓群眾吃上了“旅游飯”。

鄉村不僅是農業生產的空間載體,也是廣大農民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故土。產業興旺不僅是建設“和美鄉村”的基石,更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著力點。9月3日,榆中縣河灣村生態宜居和美鄉村建設項目,拉開了該縣以產業“引路”農民富、人居“靚麗”鄉村美為特色的“和美鄉村”建設美麗畫卷。

榆中縣政府副縣長李敬強介紹說,該縣借鑒浙江做法,通過對18個鄉鎮238個村進行全面調研,最終篩選確定了今年榆中縣計劃創建的市縣級和美鄉村示范村名單,其中市級示范村6個,縣級示范村8個,14個示范村按照“一村一方案”的要求,編制了實施方案,河灣村率先而動。當日,馬坡鄉河灣村四社村民劉海業正在改造院落,記者了解到,他家是全村先行試點的示范戶。當日,記者還走進河灣村高寒山地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的育苗大棚里看到,9位勞動能手正嫻熟地移栽白菜苗。該園區負責人張青山介紹說,園區以綠色冷涼型蔬菜為重點,打造集育苗、繁育、綠色、科普、試驗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園。致力于構建“現代化、高質量、全鏈條”的優勢產業集群,引領及輻射帶動榆中縣南部二陰山區2個鄉鎮、36個行政村、12000余農戶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加快“和美鄉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榆中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魏立榮介紹說,榆中縣農業農村局作為“和美鄉村”建設的牽頭部門,責任重大。他說,“美”是鄉村發展的前提,“產”是鄉村發展的關鍵,“特”是鄉村發展的切口,榆中縣以“和美鄉村”建設為載體,融入農村生態資源和產業基礎,強化科學管理和科技裝備支撐,加快發展現代都市農業,重點打造緊盯“牛羊菜薯藥”五大優勢特色產業,放大產業集聚效應,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持續提高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巧打生態品牌 夯實硬件“美”先行

建設和美鄉村,“美”是題中之義。安寧區忠和鎮通過人居環境整治,將村里的角角落落都打掃得干干凈凈,每家每戶院里院外,都打扮得非常干凈整潔,大伙兒住得開心又舒心。干凈的農家小院花團錦簇,規范化的種植養殖基地生機勃勃,標準的溫室大棚排列有序……安寧區扎實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持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廣袤農村逐漸變身整潔宜居、產業興旺、生活幸福的和美鄉村。

該區靠著深挖產業、文化、生態等地方資源,探索發展多元帶動增收的富民產業,全力以赴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九合鎮依托蘭溝村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文化旅游業,全力建設蘭溝精品生態文化旅游示范村,形成富綠源千畝花海、鈣果觀光種植園、鄒應龍紅色教育基地、百畝桃園、景盛源世外杏園的鄉村景觀軸線,打造蘭溝村生態文化旅游一日游線路。金沙村開發棗園800畝,建設農家樂餐廳、自營燒烤區、休閑垂釣區、有機棗園,發展生態鄉村旅游。曹家灣村依托天斧沙宮獨特的自然風貌,建成集生態娛樂、休閑采摘、觀光旅游為一體的鄉村休閑旅游度假村。“在家門口務工,吃住在家,省了務工成本,既能照顧好家里,又能增加收入。”看著日子越來越好,村民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旅游業為村民開辟了新的增收途徑,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回鄉。

今年,該區忠和鎮不斷推動“和美鄉村”建設,進一步改善鄉村整體面貌,通過“廁所革命”“垃圾革命”“風貌革命”和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等行動,實施六合、平峴、崖川等村衛生廁所改造1170座,完成各村危舊房整治提升91戶,建立健全“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集機制和社會化運營模式,累計清理各類垃圾2萬余噸,清理亂堆亂放920余處。該鎮各村家家戶戶齊動手,讓從前的旱廁變成了干凈的衛生間,讓原來隨處可見的草堆改成了規整的小菜園,過去遍地走的雞鴨圈進了籬笆欄,告別了垃圾、污水,拆除了私搭亂建,村民參與環境整治的意識顯著提高,推動形成村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

永登縣一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高水平地打造了一批具有永登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走進位于312國道旁的大同鎮郭家墩村,整潔的村落,潔白的墻壁,筆直的道路無不顯現著村莊煥然一新的“顏值”。村莊內,一股泉水蜿蜒盤旋在村莊內,精心種植的各種植被、樹木郁郁蔥蔥,將整個村莊環抱著,散發著生機與活力。

“郭家墩村近年來依托生態濕地、天然泉水、古寺名剎等自然人文資源,規范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布局,完善村莊總體規劃。投資2000萬元實施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項目,圍繞‘一心一軸三片區’,打造集種植、采摘、露營、民宿、垂釣于一體的生態鄉村。同時,堅持建管并重,組建專職化公益性崗位隊伍,完善設施設備,建立長效管護機制。”永登縣大同鎮黨委書記劉萬明說。

據介紹,郭家墩村利用莊浪河川豐沛的土地和水利資源,投資5300萬元實施都市有機農業示范基地項目,通過小田變大田,整治改良鹽堿地,完善水電路渠,配套生產大棚123座、冷鏈物流中心4000平方米。引進龍頭企業深圳自然之星,建成3000畝有機蔬菜基地,實現年產蔬菜6000噸,產值1.2億元,解決務工1000余人,增加農民收入2000萬元,村集體經濟年增收70萬元。該村計劃延伸產業鏈條,新建有機農業展示交易中心項目,并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訂單農業2萬畝。在打造大同鎮都市有機農業示范基地的基礎上,謀劃郭家墩村集體經濟種植產業發展項目,將土質改造提升填土45畝,建設冷棚67 座 ,田間道路砂石鋪設1公里,水渠建設1.3公里,電路架設500米。項目建成后,項目建設區土質將得到有效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加強,農田及周邊環境得到保護和改善;蔬菜種植面積可增加45畝,實現年產有機蔬菜120噸,產值達到120萬元;可增加郭家墩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20萬元以上,持續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責任編輯:王旭偉

標簽:

關閉
最新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