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盤嶺戰役紀念雕塑
攻克中山橋(資料圖片)
碉堡遺跡
(資料圖片)
現在的沈家嶺村(航拍圖)
掃碼看視頻
秋風送爽,天高云淡。登上蘭州市皋蘭山東南約5公里處的營盤嶺,舉目遠眺,只見青山環抱,樹木蔥蘢,悠然的時光在這里靜靜流淌。這里海拔2171米,是蘭州市區的“制高點”,也是蘭州戰役的主陣地之一。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當年被我軍攻克的敵碉堡、戰壕依然可見,它們向人們講述著那段浴血奮戰、可歌可泣的歷史,為后人吟唱著一曲蕩氣回腸的英雄贊歌。
撫今追昔、展望未來。74載悠悠歲月,戰爭硝煙散盡,昔日的戰場也早已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而先輩留下的紅色記憶、紅色基因仍在不斷給予我們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在“8·26”蘭州解放紀念日到來之際,本報記者重訪沈家嶺、營盤嶺等戰場遺址,并走訪了蘭州戰役紀念館,探尋那段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共同追憶崢嶸歲月,向革命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蘭州戰役紀念館中“觸摸”歷史
“解放戰爭時期,蘭州戰役是解放大西北中最關鍵、最激烈的一次決戰,第一野戰軍解放了蘭州,為解放整個西北鋪平了道路。”走進位于蘭州市七里河區華林山的蘭州戰役紀念館展廳,大型浮雕“突破”氣勢恢宏。浮雕上,解放軍戰士正沖破硝煙、殺向敵陣。駐足凝視雕塑,耳畔仿佛再次響起了震耳欲聾的沖鋒號聲。
奏響西進序曲、實施千里追擊、浴血南山之巔、聚殲青馬主力、歡慶西北解放……沿著一條清晰的縱貫線前進,在350多件(套)文物、1000多張歷史資料圖片中,我們細細品讀歷史的厚重。整個展廳如同一本波瀾壯闊的歷史書,向人們展示著蘭州戰役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
展館內,通過多媒體技術的巧妙運用和烘托,沈家嶺、營盤嶺、狗娃山……那一幕幕戰火紛飛、硝煙滾滾的場景仿若就在眼前,讓參觀者身臨其境感受戰場的態勢。
“大家面前的就是蘭州著名的地標性建筑黃河鐵橋,又名中山橋。這是整個蘭州戰役大戰場的最后一戰,當時敵軍的潰敗之軍就是從鐵橋上撤退的。”蘭州戰役紀念館講解員王婉茹介紹,為了真實展現歷史場景,展館恢復了戰時黃河鐵橋的原有樣式。
這位“95后”講解員小姑娘擔任講解工作剛1年多。作為土生土長的蘭州妹子,在這之前,王婉茹其實對故鄉的歷史所知甚少。因為這份工作,她慢慢接觸、學習關于蘭州戰役歷史,閱讀蘭州歷史書籍。這不僅給了她一個重新認識故鄉的機會,更讓她在觀察城市生活的日常中多了些獨特的“歷史眼光”。
“我家住在西關十字附近,從小到大,中山橋都是我最熟悉的地方,看得多了也不覺得有特別之處。但成為講解員后,每次路過中山橋,看到它橫亙在黃河之上,兩岸流光溢彩,游人如織,不由在內心深處感慨,如今我們的歲月靜好都是千千萬萬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不忘先烈們的犧牲奉獻。”王婉茹說。
如今,蘭州戰役紀念館每年參觀人數超過60萬人次,在講解員魏婷眼中,越來越多的市民和游客愿意走進紅色展館,了解蘭州戰役的歷史和其中涌現出來的英雄事跡。
第一野戰軍指揮部擺放的桌椅;英雄團長王學禮使用過的毛毯、毛襪;“人民功臣”胡興國收藏的勛章及信件……每件展品背后都有厚重的歷史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到、聆聽。作為講故事的人,講解員魏婷就像一條紐帶,帶參觀者回到那段烽火歲月,“讓每位參觀者感受一次紅色歷史的洗禮,把紅色精神薪火相傳到更多人心中。”
山頭被激烈的炮火削平了2米多
在海拔2171米的營盤嶺制高點,講解員魏婷帶我們參觀了70多年前敵軍建設的混凝土碉堡。“內部分為戰斗區、彈藥間,敵人機槍架在扇形孔洞中,利用地形優勢向攻城的解放軍瘋狂掃射。”魏婷說。
70多年過去了,我們依然可以在碉堡外壁觸摸到如雨點般的彈痕,一組紀念營盤嶺戰役的黃銅雕像在山頭昂首屹立。1949年8月,5萬多敵軍盤踞在馬家山、營盤嶺、狗娃山、沈家嶺一線。8月24日,第一野戰軍各部隊仔細勘察地形、反復夜摸道路。針對蘭州城內群眾長期受到敵人剝削壓迫、對人民解放軍了解少等實際情況,我軍指戰員充分利用行軍間隙幫助群眾做好事,打消群眾顧慮,發動社會各界人士勸解在敵軍中的親友投降。
8月25日拂曉,我軍采用重點突破、多路圍殲戰法,兵分多路向蘭州發起總攻。經過激烈的戰斗和反復爭奪,第4軍首先攻下號稱“蘭州鎖鑰”的沈家嶺。戰至黃昏時,第6軍相繼攻占三營子、營盤嶺等陣地,第65軍占領馬家山。
戰役中,古城嶺上的拉鋸戰來回進行了20余次,陣地上血流成河。65軍最終全殲守敵2600余人并占領了馬家山主峰。63軍經過7個小時的血戰,打退敵人20余次反撲,砸開了蘭州的東大門竇家山。第6軍鏖戰營盤嶺,紅旗七落七升,僅17師就傷亡1235人。在第4軍惡戰的沈家嶺陣地,山頭被削平了2米,3名團級干部壯烈犧牲,激戰14小時、沖鋒30次,最終將勝利的紅旗插上了主陣地。1949年8月26日凌晨,我軍突進蘭州城區展開巷戰,搶占黃河鐵橋,殲滅白塔山守敵,中午時分將紅旗插上了蘭州北城。
至此,蘭州宣告解放。
8月30日,我軍舉行盛大的入城式,受到蘭州10萬余市民的熱烈歡迎。
蘭州戰役消滅了西北國民黨軍戰斗力最強的部隊主力,為進軍新疆,保護偉大祖國的西北屏障,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沈家嶺戰役遺址上,王學禮烈士犧牲地的紀念碑已經成為我市寶貴的紅色教育基地。“王學禮烈士的后人每年都會來蘭州掃墓,家長帶著娃娃來紀念碑悼念的市民近年來也越來越多。蘭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我們要永遠銘記流血犧牲的先烈們。”住在沈家嶺村的百姓感慨地說。
硝煙遠去,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今天,戰爭的硝煙雖已遠去,但革命先烈的精神卻永放光芒。沈家嶺戰斗的歷史事跡及遺址,是蘭州人民珍貴的革命遺產,在國家大力倡導紅色文化宣傳建設的背景下,保護恢復開發建設沈家嶺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對提升蘭州紅色文化品牌整體建設正當其時。
2015年3月31日,沈家嶺村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正式揭牌。歷經幾年挖掘打造、提升改造,如今蘭州戰役遺址沈家嶺戰場成為紅色教育基地,包括紅色文化廣場、紅色文化長廊、戰斗沙盤模型、戰壕復原體驗區、英烈紀念園、紅色食堂以及軍事素質拓展體驗場,制作了《沈家嶺之歌》等宣傳主題景觀,成立了教育基地宣教中心,建成綜合旅游紀念品售賣與歷史文物展覽為一體的紅色驛站,形成了獨有的紅色文化體驗產品,推出了企事業單位主題黨日活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素質拓展、親子體力活動體驗、企業團建拓展等內容豐富的旅游服務,是蘭州市特色鮮明的紅色旅游目的地。
這兩年,紅色旅游的發展帶動了沈家嶺村的村民們奔向小康,村容村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駐足村口回望沈家嶺,只見一片安寧祥和,兩排太陽能路燈沿著整潔的水泥路通往村子深處。當年被炮火轟平的焦土,現在是一茬茬新綠在生機蓬勃地成長,在這里生活的人們,已被寧靜與幸福包圍……
責任編輯:鐘磊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