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已整治撂荒地34.8萬畝 種植作物33.4萬畝
糧食是保障民生之根本,土地是糧食生產的根基。我市除了將現有可耕種良田種滿種盡外,將撂荒地整治作為發展糧食產業的關鍵。記者8月22日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我市實有耕地未耕種面積114萬畝,2020年至今全市累計整治59萬畝。2022年,我市在組織各縣區對照“三調”數據核查撂荒地的同時,通過納入高標農田建設、土地流轉、購買社會化服務、親友代種、村集體回收、自種等途徑,持續對撂荒地進行整治,至目前已整治34.8萬畝,占全市需整治面積的71%,整治后種植作物33.4萬畝,其中糧食作物22.8萬畝。
突出主體作用
(資料圖片)
多種方式促復耕
初秋時節,炎夏悶熱的天氣逐漸轉涼,走進我市各縣區田間地頭,大型機械整地的轟鳴聲持續不斷,正在平整荒蕪或廢種已久的田地。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對照國土“三調”和省上反饋耕地未耕種面積數據,經各縣區實地驗證并與土地確權數據庫比對,目前我市實有耕地未耕種面積114萬畝,其中不具備耕種條件的41萬畝,需整治的撂荒地面積為73萬畝,2020年至今整治59萬畝,待整治面積約14萬畝。今年,在繼續組織各縣區核實、排查撂荒地面積的同時,采取多種途徑進行整治。
針對我市大部分撂荒地小、散、遠等不便機械耕作的特點,以及今年部分勞動力較少外出務工實際,我市通過深入宣傳并落實各項獎補政策,在充分調動農民復耕復種積極性,鼓勵有條件的農戶自主復耕復墾,或者由親朋好友代耕代種的同時,對部分地塊開展委托第三方耕種服務。各縣區在推進復耕復種中,在部分區域形成了鄰里聯合互助耕種、托管耕種、土地復耕復種的小高潮。今年以來,各縣區通過農戶自種、親友代種、購買社會化服務等途徑,共整治撂荒地11.9萬畝,占全市已整治面積的34%。
發展規模經營增效益
在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的同時,我市通過培育引進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自身無條件復耕復種的農戶,引導廣大農戶按照依法、自愿和有償的原則,積極采取出租(轉包)、入股等多種方式流轉土地經營權,有力推動了一批撂荒地恢復耕種。
在榆中縣,龍泉鄉依托盛陽牧業肉牛養殖項目、村集體組織提供農機服務等方式,推動該鄉1000畝荒地復耕復墾;高崖鎮通過盤活存量流轉撂荒耕地,集中打造千畝馬鈴薯、玉米種植基地,做到連片種植,統一作業,有效帶動農戶參與,進而實現增產增收。在皋蘭縣,今年該縣整合銜接資金12872.6萬元,通過組織實施產業類項目48個,獎補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集中流轉經營撂荒閑置耕地方式,推進發展禾尚頭小麥、玉米、糜谷等糧食作物,有效擴大糧食播種面積。農戶土地流轉集中的同時,結合企業規?;洜I、集約化生產,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比較效益,激發了農業經營主體復耕復墾積極性,減少耕地撂荒。年初至今,我市各縣區共流轉撂荒地16.4萬畝,占全市已整治面積的47%。
提升農業基礎設施降成本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大多數撂荒地為耕作條件差的山旱地,以及耕地質量總體偏低、退化嚴重,且部分地區農業設施老化、損毀嚴重等實際情況,各級政府通過加大投入力度,多種渠道積極籌措資金,目前整改補貼資金已落實到位,配套完善灌水、輸配電、田間道路、農田防護等基礎設施,增強生產的便利性,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降低耕地耕種成本,從根源解決部分耕地撂荒問題。
榆中縣聚焦偏遠、地塊細碎且零散,交通不便、立地條件差的堵點難點問題,持續加大土地整治力度,不斷改善耕作條件,適應農機下田作業要求,今年已建成50公里以上渠系、提灌等基礎設施。永登縣、西固區部分鄉鎮爭取交通部門資金,對道路損毀無法耕種的撂荒地進行田間道路修復,改善通行條件;部分鄉鎮爭取水利部門資金,對水利設施損毀無法耕種的撂荒地進行渠系修復、設施維修,提高灌溉能力。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整治撂荒地的關鍵舉措,各縣區在撂荒地整治中把具備條件的撂荒地盡可能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截至目前各縣區納入高標準農田、高標準梯田建設的撂荒地共3.5萬多畝。
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撂荒地整治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集體整治撂荒地能力。在撂荒地整治中,我市積極從農業生產、產業發展中動腦筋找出路,隨著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撂荒地從包袱變資源。以集中經營為主要方式,對本村無勞動力耕種、無經營主體流轉的撂荒地,結合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項目,由村集體進行開發利用和經營管理,有效盤活撂荒地資源,夯實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動力,拓寬撂荒地治理途徑。
永登縣通遠鄉捷嶺村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為主體整治撂荒地300畝,種植油菜籽300畝,預計每年可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2萬元,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據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今后我市將繼續探索規?;洜I路子,通過撂荒地整治,探索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將撂荒地整治與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相結合。探索規?;洜I的路子,就是要以村集體經濟為主,發揮托底作用,以集中經營為主要方式,由村集體流轉整治,通過大力開展以農機作業為主的社會化服務,提供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統種統儲等全程式、菜單式服務,為外出務工和無力耕種農戶提供全程托管服務,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
總策劃:劉立山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楊晟途 實習生 弓雨彤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