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廣東省海洋生產總值超1.7萬億元,已連續26年全國第一。6月8日,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1)(下稱“報告”)正式公布,報告中透露了這一數據。報告顯示,去年我省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5.6%,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21.6%。廣東海洋經濟競爭力核心地位持續鞏固。
生產總值一路領先,海洋產業結構也在持續優化。海洋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8∶26.0∶71.2,基本形成了行業門類較為齊全、優勢產業較為突出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目前,全省超500億元的海洋產業集群數量超過10個,超百億規模涉海企業數量超過20家,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達8.1%。全省涉海高新技術企業406家,同比增長10%。
在海洋科技創新方面,截至2020年全省建有省級以上涉海平臺超過150個,海洋領域專利授權超1700項,諸多項目獲得省部級獎項。
值得關注的是,廣東重點支持的海洋電子信息、海上風電等六大產業蓬勃發展,特別是海上風電發展迅猛。截至2020年,全省海上風電項目完成投資約645億元,新增海上風電投資額572.4億元,在建裝機總容量達808萬千瓦。
報告還顯示,2020年廣東省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較往年偏低,全年直接經濟損失0.49億元,居全國第四位,低于近5年廣東省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平均值。
當天上午還公布了《2021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這是廣東首次發布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這一指數是對廣東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的科學度量,客觀反映了全省海洋經濟發展成效。
結果顯示,“十三五”期間,廣東省海洋經濟不斷提質增效,發展指數年均增速1.3%。具體來看,綜合質效指數、創新能力指數、經濟協調指數、生態環境指數、對外開放指數、民生福祉指數年均增速分別為1.6%、2.0%、-0.1%、0.2%、2.2%、0.9%。
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海洋局局長屈家樹表示,“十四五”期間,廣東將不斷增強海洋科技創新能力,著力提升海洋產業國際競爭力,實施海洋綜合治理,推進海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拓展藍色發展空間,打造海洋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
南方日報記者 黃敘浩 通訊員 馮建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