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危機”是否真由女性教育優勢凸顯所致?

2021-04-21 11:38:12
別話題總是能在輿論場引發廣泛關注。在相關的討論中,“男孩危機”話題自10多年前進入輿論視野以來,一直經久不衰。一些學者提出,學業危機、心理危機、體質危機和社會危機共同催生了“男孩危機”,并認為“應試教育是男孩成長危機中最為兇猛的殺手”。

統計數據也表明,10余年來,中國女教育優勢確實逐步顯現。據教育部統計數據,女大學生的絕對數量在2009年已超過男,占比達50.48%。如果進一步考慮女大學生的招生錄取比例與別比,實際上早在2005年中國便已進入女教育優勢時代。而且在教育層次上,女教育也呈現“中專—大專—本科”的不斷攀升趨勢,顯示了教育領域中女地位的日漸上升和男優勢的逐步喪失。如此看來,“男孩危機”似乎成為一個得到數據和日常話語支持的事實。那么,女教育優勢與“男孩危機”難道是一兩面?換句話說,“男孩危機”是否真由女教育優勢凸顯所致?

教育優勢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男女等”宏觀政策的推動,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中國女得以獲得等接受教育的權利。特別是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新一代獨生子女家庭、純女戶家庭大幅增加,男孩女孩被寄予同樣的期望,兩獲得了家庭收入提高后同等的家庭支持的增量公,男女之間的教育不等大為改善。在機會均等的條件下,女的先發優勢以及對考試制度的適應,或導致女在升學率方面存在優勢,特別是經過中考和高考兩道關卡的考驗,女生教育優勢明顯增長。不過研究顯示,高考的別分辨率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也并非高校女生數量超過男生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歐美國家便出現高等教育女化,迄今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中的普遍現象,全球高校女生的總量已經超過男生,只有在南亞、中東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女生仍處于劣勢。這說明經濟發展水較高的地區和國家,對應著更好的別教育等狀況,身在其中的女亦具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并證明著自身能力。我國高等教育機會的別變化也因經濟發展水不同而呈現出城鄉差異,農村女在高等教育機會獲得上處于弱勢地位。因此,應試教育不足以解釋女教育優勢現象,女教育優勢是社會進步的體現,與“男孩危機”并無直接關系。

反而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女教育資本的積累并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女在學術、就業、婚姻等諸多方面的弱勢地位,也沒有從根本上扭轉社會結構別不等狀況。學術上,雖然本科教育中女大學生數量多于男,但在高層次博士教育中女數量依然少于男,學術領域中的女科學家比例低,學術界尤其是理工科擁有高級職稱的女少。在就業市場中,女仍處于弱勢地位,不僅可選擇的范圍狹窄,而且在與同等條件的男競爭中也不太容易得到同等的就業機會。女的教育優勢遭遇傳統的“梯度”婚姻結構,反而催生了更多“剩女”。就業中的弱勢地位及表現,又使得女經常在家庭決策中成為被犧牲的那個,更多的家庭主婦由此產生。

總而言之,女的社會弱勢地位沒有因其教育優勢而得到根本的改變,更談不上占據優勢,兩等程度雖在降低,但同時也變得更加隱蔽,彌散于社會與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話語和某些數據中,“女優勢”與“男孩危機”被看成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有礙于人們對等的客觀認知。

促進女發展并不意味著削弱男發展,遏制女教育優勢也絕不會推動“男孩危機”問題的解決,反之亦然。無論是男還是女都應獲得充分、持續、健康的發展,都應被給予自由、充分而公的發展機會,推動教育向包容、和與等的方向發展,這或許是真正解決教育領域中等問題的有效途徑。我們的終極目標始終是兩的和諧共贏,唯有如此,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和諧,不斷取得進步和發展。(作者:萬江紅,系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教授)

標簽: 男孩危機 女性教育 優勢

關閉
最新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