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特區40年改革成績對著那片地方想象著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的樣子

2020-09-02 16:54:45

在與深圳特區同齡的中集,麥伯良見證了企業的閃光變身——

敢闖敢試,泥路走成幸福路

2020年,深圳特區40歲,也是誕生于蛇口的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集集團”)成立的第40個年頭。在這家與特區同齡的企業,麥伯良已經干了38年。

如今是中集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麥伯良,1982年大學畢業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深圳,成為一名集裝箱工程師。“當年的深圳就是一個小漁村,水泥鋪的馬路應該不超過2公里,其他路都是泥路、田埂路。”麥伯良說,“我記得頭一兩年,只要一下雨我就得穿水鞋上班,沒有水泥路可走,一腳踩下去,都是泥。”

盡管從零起步,但天南地北奔向深圳的人們個個滿懷希望。“我天生是一個喜歡新東西的人。我覺得深圳是特區,將來肯定會有大片的天地需要我們這些大學生一展身手。對于年輕人,深圳就是實現價值、揮灑青春和熱血的地方。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麥伯良回憶,當時公司所在區域還是一大片土坡,但他常常對著那片地方想象著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的樣子。

麥伯良到深圳工作半年時,有一天,全公司最昂貴的一臺德國進口二手機床出了故障,而能夠維修機器的德國人正好在休假,至少要一個星期后才能從德國過來。這時,有人提議讓大學專業是自動化的麥伯良試試。“我哪懂這個,但還是憑著不服輸的心氣去試。”沒有圖紙,他就把機床的零件一個一個拆下來以摸清楚機器原理。經過三天三夜的嘗試,麥伯良修好了機床,也贏得了全公司的尊重和信任。

“創新”是深圳精神的核心。在麥伯良看來,這種精神體現在具體的企業和個人身上,就是不拘一格、勇于突破。中集是蛇口第二家中外合資企業,其首任董事長是“蛇口模式”的開創者袁庚。在這樣一家分量十足的企業,1992年,年僅33歲的麥伯良就當上了總經理,這在當時中國絕大多數省市是難以想象的。4年后,中集集團的集裝箱數量已做到了世界第一,這個“第一”一直持續到今天。現在,中集集團已經成長為營收接近1000億元的多元化跨國產業集團,又把半掛車、登機橋、液體罐箱等24個細分品類做成了世界冠軍,其中包括試采可燃冰的大國重器“藍鯨1號”。“中集在40年的發展中,始終聚焦一流,現在共有24個冠軍產品,我們規劃將來達到40個。”麥伯良說。

40年來,深圳從一個小漁村成長為在全球產業鏈舉足輕重的國際化大都市。一批批懷揣夢想、敢闖敢試敢拼搏的“麥伯良”,把一條條泥濘的道路走成了今天開放、創新、現代化的“幸福路”。“深圳聚集了全中國一大批有創新精神的人,正是這么一群人把深圳建設起來。而深圳也給企業、給個人提供了成長的沃土、圓夢的機會。”麥伯良說。

在深圳,“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早已深入人心;“來了就是深圳人”顯現出城市的包容。深圳培育了眾多的全球500強、中國500強企業,也成為全國人均GDP最高的城市。

談及未來,麥伯良充滿信心。他常常對身邊的年輕人講,無論企業和個人,發展的關鍵是要踏上國家和時代的節拍。“現在中央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又給了深圳機會。我相信深圳一定會繼續把握住這個歷史性機遇,建成世界第一流的大都市。”

在土生土長的居民吳偉宏眼中,廈門特區的發展稱得上又快又美——

高素質高顏值的特區,真棒

廈門環島路上,海風習習,清爽宜人。吳偉宏搖下車窗,眺望著眼前廣袤的大海,呼吸著新鮮空氣,眼前仿佛浮現出30年前的自己騎著摩托車呼嘯而過。

今年48歲的吳偉宏是土生土長的廈門人,從事室內設計已近30年。“90年代初,環島路還是一條細長的羊腸小道。”吳偉宏回憶。如今,環島路煥然一新,有的依山傍海,有的凌海架橋,有的穿石鉆洞,成為廈門市環海風景旅游干道之一。

1980年10月7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在廈門島西北部的湖里地區劃出2.5平方公里設置經濟特區,率先確立了廈門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試驗田”角色定位,從此拉開了廈門追風逐浪、勇立潮頭的奮進大幕。

小時候,吳偉宏住在一幢1958年建的三層樓房里,與8戶人家合住,共用廚房和洗手間。“因為局促,當時我只能住在單獨辟出來的小閣樓里。”吳偉宏說,“特區成立時,我還是個小學二年級的小孩。我清楚地記得四年級時,我們全家搬到了故宮路和湖濱南路交界的一幢宿舍樓,有了自家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

剛剛成立的廈門特區,憑著闖勁,從金融體制改革入手,率先探索舉外債搞基建,向科威特政府貸款修建高崎國際機場,其后又籌借款項完成碼頭、自來水等工程,逐步完善空港、漁港、通信、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那時候的故宮路全都是石塊,湖濱南路還是沙土鋪成的,記憶中,到處都在建高樓。”吳偉宏說。

四十載篳路藍縷,廈門迎來“脫胎換骨、鳳凰涅槃”的巨變,從一座一窮二白的海防小城,成為高素質高顏值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

吳偉宏說,小時候父親經常帶他去工作的工廠——廈門感光廠,學洗黑白膠卷的相片,那里曾是當年廈門最高的建筑。如今,廈門海峽世貿大廈雙子塔高達300米,與鼓浪嶼遙遙相望,成了新時代廈門最高的地標。

處處對標、時時奮進、久久為功,廈門得以一次次實現精彩嬗變,而生態治理實踐是最生動的體現。

水清岸綠、白鷺齊飛,這是廈門“城市會客廳”筼筜湖的最新剪影。1988年,廈門治污的第一場硬仗——筼筜湖綜合治理打響。此后,經歷4期大規模綜合整治,才有了如今的一湖碧水。“我們剛搬到湖濱南路時,筼筜湖的臭味讓我們在夏天都不敢開窗戶。”吳偉宏說,“當時環保意識沒有現在這么強,許多工廠廢水都直接排放。經過這幾十年的治理,筼筜湖已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40年間,廈門全市生產總值比1980年增長925倍,進出口貿易總值增長4548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7倍。“廈門包容、有情調,又很熱情。”吳偉宏說,“我到過全國、全世界很多地方,但每次回到廈門,呼吸到第一口空氣,總能讓我感到家的親切和溫情。”

昔日,被寄予厚望的廈門生機盎然;如今,這塊熱土繼續釋放蓬勃朝氣,闊步向前。

從落后于國外到領先世界,華僑李桂雄每次返鄉都有驚喜——

家鄉的巨大變化讓人開心

1981年9月6日,出生于廣東汕頭的李桂雄從廣州白云機場坐飛機來到泰國,跟隨在泰經營寶石生意的親叔叔學習珠寶知識和評鑒。17歲的他依依不舍地離開祖國,開啟了39年的異國生活。

“小時候家鄉很窮,只是我們屬于‘華僑之家’,有僑批,才能夠生活得比別人稍微好一些。”李桂雄說,“當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汕頭特區剛剛成立,來自香港、臺灣的衣服、家用電器等物資都很稀缺,我們覺得很新鮮、很向往。”

李桂雄回憶,當時泰國是“亞洲四小虎”之一,馬路上已經到處是汽車,與家鄉汕頭的差別非常大。“幾十年過去了,中國的發展速度引領世界,現在情況已經相反了。”李桂雄自豪地說。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決定,批準國務院提出的決定在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廈門設置經濟特區,汕頭由此搭上了改革開放的快車。從經濟特區到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從建設粵東中心城市到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活力特區和美僑鄉粵東明珠……回望40年發展歷程,汕頭經濟特區摸著石頭過河,創造了多個“全國首創”和“全國率先”,切實肩負起體制改革“試驗田”和對外開放重要“窗口”的使命擔當。

“近20年來,我幾乎每個月都會回中國,每年都要回去汕頭兩三次。”李桂雄說。從萌芽起步到蓬勃發展,汕頭新經濟新業態蒸蒸日上:汕頭獲批設立國家級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淘寶鎮、淘寶村數量分別為13個、94個,列全省第5位;2019年全市完成現代物流業增加值52.98億元,快遞業務量列全國第16位、全省第5位……

因僑而立、開放而興。從經濟特區到華僑試驗區,汕頭迎來“二次創業”。2014年,國務院批復設立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汕頭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以“華僑”為主題的國家級改革創新平臺。依托豐富的僑鄉資源,40年來,汕頭累計引進外商投資企業5000多家,累計實際利用外資93.8億美元,近九成為僑資。

“汕頭特區40年來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海內外華僑華人、潮籍鄉親的大力支持。”李桂雄說,“我還清晰地記得2017年‘僑夢苑’在汕頭揭牌落成的場景,建設汕頭需要海內外廣大僑胞、企業家共同參與。”

40年來,汕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城鄉面貌日新月異。201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94.1億元,是1980年的97.4倍;201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16元,是1980年的99.7倍。

如今的李桂雄已經榮任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中國僑聯委員,為中泰兩國和平發展、家鄉汕頭的建設獻力。 李桂雄說:“目前汕頭經濟發展趨勢良好,環境優美,人民幸福,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海內外僑胞鄉親、企業家對汕頭的未來發展信心滿滿!”

標簽: 經濟特區40年改革成績

關閉
最新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