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員不許進入?北京某商店做法引發熱議

2020-07-15 09:08:39

北京SKP商場是全國最奢華的購物中心之一,甚至在全球的百貨商場里都不遜色。一件T恤上千元的品牌店只能在地下一層占據一角,購物節的“滿減”門檻是最低消費3萬元。

最近,這家商場因為拒絕外賣員進門上了熱搜。一位視頻博主體驗外賣員生活,在SKP門口被保安攔下,“穿外賣服裝不得入內,套件外套就行”“麻煩您別站在門口,靠邊一點”。一時間,群情激憤,指責商場職業歧視。外賣小哥國慶閱兵都可以去,就你一個SKP高貴得很,進不去。

商場很快貼出回應,餐飲外賣全面實施“定點取餐方式”,外賣騎手需按規定統一從員工通道進入。雖然有人站在管理的角度,理解商場的做法,但網絡上更多的聲音還是為外賣員鳴不平,嘲諷SKP是不屑與“下等人”沾邊的上流世界。

大家在網上為外賣員撐腰的初衷可貴,只可惜每天腳不著地的小哥們也許沒時間關注這次輿情。要我說,他們八成希望所有商場小區寫字樓公共場所都別讓他們進去。

原因很簡單:進去取餐浪費時間。有代收點直接放那,打個電話就好了,不用爬樓,擠電梯,找人,被道德綁架帶垃圾……在真正的從業者眼中,用時間換得更多收入,比能不能進高端商場重要多了。

我也跟外賣員一起送過餐,深刻體會過時間于他們如緊箍般的存在。手機軟件里“你有新訂單啦”一響,心中的秒表便開始倒計時。你幾乎很少見到一個氣定神閑的外賣小哥,他們在馬路上逆行的樣子像在被誰追殺。突發狀況如一道道關卡——等電梯時間長了、路上紅燈多了、小區大門進不去——發生頻率很高。

外賣員才是真正的時間管理大師,他們可以一邊騎車,一邊算好時間差打電話通知取餐;他們能夠在取幾份餐時,迅速根據出餐快慢制訂好行進路線;他們吃飯、搶單、等餐可以在同一時間進行。

很多外賣員說自己幾乎沒有空暇時間,周末也不怎么休息,一個疲于奔波的人來不及考慮職業尊嚴感。搶時間意味著多一分風險。對于他們來說,更切實和更緊迫的關懷是探討合理彈性用工、健全勞動保險、設計科學派單路線以及應對惡劣天氣。先解決生存層面的,再來談月亮吧。

秉持職業平等、工作無貴賤的觀念自然值得提倡。其實,外賣員能不能進SKP不重要,能不能真正走進我們的生活才更重要。這些年關于外賣員的新聞越來越多,他們有時有錯,有時無辜,但在一些人眼里,他們始終是“下等人”。

上個月,陜西一個外賣員停車擋了路,送餐回來被人掐住脖子,揮拳就打。杭州一位外賣騎手送錯了餐,遭客戶毆打,還被扣了電動車。外賣員說自己有錯在先,道歉了,也賠償了,結果第二天賬號還是被封。他的生活來源全靠跑外賣,封號相當于斷了口糧。

去年8月,江蘇睢寧一位暑期兼職的外賣員被一位女性當街辱罵追打,疑因外賣晚到幾分鐘。去年5月,福建泉州一位外賣員因擔心超時送達,催促商家,與餐廳老板發生口角,被推打至胸部挫傷。前年,一男子在外賣小哥送餐后,讓外賣小哥幫忙把垃圾帶出去扔了,小哥不愿意,被打到嘴都出血了。

客戶、商家、平臺、路人,好像誰都可以向外賣員伸出拳頭,理由各種各樣,新聞層出不窮。瞧不起外賣員的絕不只SKP。我聽說,一些中介不愿意幫外賣小哥租房,因為擔心電瓶車著火;一些小區不允許外賣員乘坐客梯,這跟不讓進商場是不是異曲同工。

想起之前微博上的一則故事。疫情嚴重時,博主看到外賣員騎電動車進了小區,于是快樂蹦跳地問門衛:“嘿!現在外賣能送到家門口了哈?”門衛說:“不是。他和你住一個小區的。”

疫情期間,美國《時代周刊》發布抗疫群像,外賣騎手高治曉作為唯一華人面孔登上封面。整個社會對于這一新興群體的關注度空前高。當人們從鍵盤回到現實,那些接餐時從不說謝謝的人、那些動不動就惡意給差評的人,若能以平等視角看待穿著各色衣服的勞動者,這次熱搜事件便有了最深遠的意義。

標簽: 外賣員不許進

關閉
最新熱文